遼寧沈陽市綜合運用大數據推進正風肅紀監督——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沈陽大數據監督平臺24小時云計算,匯總、分析、比對問題數據。經濟日報 記者 孫潛彤 攝
工程招標中的“貓膩”有多少?有的企業數百次投標一次不中,有的企業中標率接近百分之百,這樣的疑似圍標、賣標行為,過去很難預先防范。如今,遼寧沈陽市運用大數據分析比對,把項目、資金、決策全部公開曬在陽光下,有效防范了此類問題。
近幾年,沈陽市查處腐敗案件數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穩居前列。他們的經驗是:綜合運用大數據平臺推進正風肅紀監督,由以往主要靠人工監督轉向靠制度和科技監督,建立起密不透風的監督體系,牢牢扎緊不能腐的籠子。在大數據監督平臺建立以前,沈陽市紀委監委靠人工發現的線索半年累計5000余條,而大數據平臺建立后,僅用一天就鎖定8萬余條疑似問題線索。
人在做 “云”在看
“這個人已經去世多年,怎么還在領低保?”沈陽遼中區普通市民在沈陽正風肅紀監督平臺公示系統中發現問題,一鍵舉報。
大數據平臺上,遼中區牛心坨鎮居民劉某某在2016年至2018年間一直領取農村低保和臨時救助性補貼??纱髷祿脚_顯示其已于2015年2月去世。調查核實明白無誤,劉某某“冒領”的低保補貼退還,相關責任人受到處理。沈陽通過大數據信息逐一比對,在低保、五保戶補貼領域發現和核實確認問題69554個,涉及受助對象8325戶,避免經濟損失2905萬元。
位于沈陽渾南區的沈陽市紀委監委辦公樓8層,有兩間25℃恒溫機房,近百臺服務器整齊地排列在黑色金屬架上,數據采集的云計算24小時不停歇。這就是沈陽市紀委監委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合作的“反腐利器”——大數據監督技術實驗室。
這里存儲著沈陽市1100個一級預算單位的25.1億條基礎業務數據。對數據計算、分析后,它能主動上報問題。比如,誰在招投標中涉嫌圍標串標,哪些單位過多發放了補貼,哪些政府投入資金存在監管漏洞等。目前,智能分析平臺已對民政惠民、醫保、科技、招投標、人防、公房出租、政府債務、法院執行、土地確權、“小金庫”等13個領域進行了比對分析。
信息時代,行為即有數據留痕。以前查處公車私用和私車公養,都依靠舉報和抓現行,如今這些“蛛絲馬跡”在大數據平臺上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了公車GPS定位系統,全市2706臺公車的具體出行軌跡隨時反饋。還有單位加油卡的使用信息是否與公車一一對應等都浮出水面。查處結果驚人,全市21061張公用加油卡,有9591張存在問題,違紀金額最多達50萬元。
很多干部到正風肅紀監督平臺來參觀,內心受到極大觸動。原來以為“小來小去”的貪占竟然都顯示在了大屏幕上。一些干部主動到紀委監委說明情況,僅公務加油卡私用一項,沈陽市各級干部就主動退回4800萬元。
實現數據采集全覆蓋
數據就擺在那里,難的是如何突破數據壁壘加以整合。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發團隊成員方金云說,“數據是資源,數據越多的部門越不希望交換數據”。
和方金云等一起并肩作戰的沈陽紀委監委正風肅紀監督室副主任查巖認為,數據采集難,主要是信息分散。比如企業注冊登記數據在工商稅務,車輛信息在交管部門。沈陽是省會城市,需要監管的項目很多,僅一級預算單位就涉及1100個。過去,平級政府部門間不構成領導關系,哪怕工作內容相關也難以實現數據流通,比如勞動局鑒定工齡,社保局據此決定養老金高低,但雙方出于保密的需求,只能基于個案查詢、回復,不能大規模交換數據,所以偽造工齡以獲取更高養老金的例子并不少見。沈陽市大數據監督系統剛搭建時,某機關曾以信息涉密為由拖延甚至拒絕提交數據。
好在沈陽市委市政府堅定支持大數據采集,把它列入政務公開要求。同時,國家監察法的及時出臺也為沈陽市的探索提供了法律依據,沈陽市人大正在推進數據立法工作。
目前,沈陽已實現數據采集全覆蓋。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包括數據備案平臺、門戶及業務平臺、智能分析平臺、云平臺、信息安全平臺,涵蓋沈陽13個區縣(市)、97家市直單位、4所市屬高??晒镜乃匈Y金、項目數據。自公務數據公開化后,有效解決了政府和社會公眾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
沈陽市要求市、縣(區)兩級政府職能部門明確“錢從哪里來、花到哪里去、干了什么事、有沒有問題”,以確保數據源的安全、準確,壓實主體責任。沈陽正風肅紀監督平臺將全市以往6600多個補貼資金名稱統一整合為14個大類、544個小類的《沈陽正風肅紀監督補貼類資金目錄清單》,實現每一筆資金的依據、來源、去向、發放全程可記錄、可留痕、可追溯。另外,沈陽全市13個區縣和市直部門的所有資金、項目、政策依據,相關人員信息均支持一鍵舉報,群眾可以用手機、電腦查詢部門公開信息、項目信息、資金信息,足不出戶就能對政府項目資金進行監督。
“緊箍咒”也是“護身符”
如何破解自我監督的難題?
最近一個案件刺痛了沈陽紀委辦案人員的心。沈陽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陳陽貪腐金額達4000多萬元。他在任時“一把手一言堂”,失去自我監督的水務集團,沒有一個招投標是合規的,所有項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違紀、違法問題。
為什么直到問題“鼓包”了才發現?上邊“一批了之、一撥了之、一給了之”,下邊“一挪了之、一分了之、一貪了之”。這樣的情況為何屢禁不絕?沈陽市紀委主要負責人說,紀委監委工作領域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執紀較強,監督較弱。單靠“事后”問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監督乏力這個老大難問題。建立大數據監督平臺,意在探索人工監督與智能監督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多重監督約束權力,讓那些想干壞事的人沒有機會,使權力老實圈在制度的籠子里不得“任性”。
現在的沈陽水務集團,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大數據庫,所有項目、物資、資金、招投標等信息全部公開。獲得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企業員工感慨,現在領導拍板決策得掂量掂量了。從水務集團打開突破口,沈陽已在所有國有企業中試行大數據公開化。
都說法院判決執行難,可為什么已經執行回來的款項仍躺在賬面上睡大覺?經大數據監督平臺披露后,沈陽法院系統對執行部門執行案款進行了全面梳理,2016年至2017年以來的13億元執行款,已有96.6%發放到申請執行人手中。李興偉就是其中一位獲益的申請執行人,收到2500萬元執行款,他激動地說:“我沒找關系,也沒花錢,如果沒有正風肅紀監督,我們企業的欠款不能這么快就執行回來?!?
內省不疚,何恤公開?沈陽市紀委堅信,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對權力最好的監督,也是真正的治本之策。公開一視同仁,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百度搜索“正風肅紀大數據監督平臺”,進入頁面瀏覽、舉報。沈陽市紀委主要負責人說,“過去監督立案主要靠信訪舉報,信訪舉報的成案率高達53%,現在依托大數據監督平臺,案件追溯公開化、透明化,主動監督成案率已經超過了信訪舉報,成為案件線索的第一來源”。
而且,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還有防微杜漸的好處。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凝暉說,“緊箍咒”也是“護身符”,用技術手段能更早地發現問題,幫助紀檢工作從過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查大案要案,變得像日常體檢一樣,從重病治療變成健康管理,還能更好地預警、幫助干部“反腐抗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孫潛彤)